2021年2月18日,年后开工第一天,胶州市企业创新发展大会在胶州市会议中心举行。
77岁的张希铭是青岛张氏机械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和高级工程师,获评“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
77岁的张希铭,快步走上胶州市会议中心主席台,从市委书记刘建军手中接过“胶州市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获奖证书。握手,合影,表彰音乐响起,相机快门按下的那一刻,张希铭紧张得涨红了脸,绷紧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当回想起站在主席台正中央领奖的这一瞬间,张希铭操着一口浓重的胶州方言,一连说了好几句“没想到,不敢想”。
让张希铭“没想到”的是,2021年2月18日,年后开工第一天,上午山东省2021年工作动员大会刚刚结束,下午3点,胶州市就迅速行动起来,立即落实动员大会精神,举办企业创新发展大会,并拿出1.1亿元重奖创新发展企业和领军人才。
让张希铭“不敢想”的是,在这次会议上,共发布“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突出贡献企业”和“示范引领企业”三类八项奖励,评选出2位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以及52家优秀企业。而他,则是两位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中的其中一位。
一场大会激发起全市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热情,点燃了胶州乘势而上求突破、开新局的昂扬斗志。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场大会?张希铭又为何站上了主席台“C位”?2月24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胶州寻找答案。
青岛张氏机械有限公司经理张焕鑫和记者说,“董事长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比如丝杆产品从设备研发到产品量产,经历了将近三年的时间,董事长自始至终都亲力亲为,最终制造出上百台研发设备,产量每年以20%—30%的上涨的速度,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40%,成为细分产品在全球的隐形冠军。”
张希铭是青岛张氏机械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和高级工程师。这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由张希铭一手创办,主要经营生产活塞杆机械零配件、减震器配件等产品。2020年公司销售额达到3个多亿,生产的汽车后备箱活塞杆和钢管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75%。
小时候由于生活贫困,张希铭初中只读了3个月,辍学后跑到了拖拉机站工作,之后又到了青岛橡胶塑料机械厂,从那时起,他便与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机械研究和开发上,我从小就有这么个感觉。”说起自己“无师自通”的研发经历,77岁的老爷子兴致高涨,“有些设计图纸我可能看不明白,但是这个事我能弄明白。如果问公司为什么能发展到今天,我觉着就是靠着设备创新。”
自1977年以来,张希铭全身心投入到机械设备创新研发领域。最初生产机械,是先买来国外的先进设备做拆解。弄懂运行原理、看明白操作方法,然后再重新组装、生产,经历再创造、再升级。这样的一个过程,张希铭把它称作“消化、吸收的本事”。
直到1982年,他产出第一台塑料机械,在当地引起很大轰动。后来这台设备被上海的企业买走,这也让他赚到了人生创业的第一桶金。2007年,张希铭成功研制出汽车活塞杆半自动加工设施,使生产效率提升4倍。之后通过技术升级,张希铭带队自主研发完成第三代“活塞杆智能加工设备”,实现了“一键换型、全数字控制”,为国内活塞杆行业首台装备。如今,张希铭可以完全照着产品研制设备,让大量国外设备“国产化”,弥补全国市场空白。
40多年来,张希铭共研发、升级各类设备1000多台,主持研发技术获得专利49件,其中发明专利11件,曾获得国家星火计划三等奖、农业部三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奖2项。
“再过四五天,第四代活塞杆加工自动化设备就要诞生了。”张希铭一脸兴奋地和记者说,“经历了气动、液压、数控三代技术更迭,第四代将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增加机械手,进一步减少人工操作,增加1/3的产量。”
在青岛张氏机械有限公司品质技术主管李在山的印象中,董事长张希铭非常有钻劲,总是想方设法攻克难关,带领团队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
跟随张希铭20多年的刘衍全是董事长助理,在他眼里,张希铭坚持早睡早起,精力旺盛,每天凌晨4点多就开始办公。遇到研发难题,董事长从来没说过放弃。
“真没有想到我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被评上了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市委书记还亲自为我发奖,没想到,不敢想……”在张希铭自己看来,这一次的评奖与荣誉是个惊喜,同时也是莫大的鼓励;在胶州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的工作人员看来,张希铭是实至名归;而在张希铭的家人和员工看来,能获奖是因为他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的背后则是他的执着和魄力。
2012年,张希铭接到了德国客户的汽车丝杠订单。客户真正的需求,必须要用德国生产的滚丝机和日本生产的走心机生产。但是德国的滚丝机200多万一台,日本的走心机50多万一台。当时张希铭公司就没有那么多钱买设备。为了揽下订单,张希铭决定买下外国的样机。
“样机买回来后,我就消化吸收、仿制创新,学习研究外国设备的原理,改造国产设备。”反复实验了半年,张希铭终于改造成功,“生产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都能达到进口设备的水平,但是自己生产滚丝机的造价是进口滚丝机的1/10,自己生产的加工设施是进口设备价格的1/6。”
“眼看您快八十岁了,有没有感觉到力不从心?”当听到记者问他这样的一个问题时,张希铭忽然瞪起眼睛,干脆地回答,“没有!工作,研究事,从来不觉得累。我70岁学电脑,还会用手机打小玩法(方言,小游戏),滴滴打车我也会!”
为了验证自己,这个不服输的老爷子紧接着说道,“我现在还在研究高端阀门,我要干事,要干些我乐意干的事,不求利润最大化,要求规模最大化。”
话音落下,老爷子沉默片刻,转而又说,“我现在就是想发挥余热,为科学技术创新贡献力量。等到不聪明使了,体力跟不上了,干不动了也就不干了,这就是我的终点。”
记者了解到,在这次企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张希铭现场获得一次性奖励100万元。他和记者说,这100万元将全部用于企业创新,奖励员工。
时隔多年,胶州再一次高规格举办全市企业家动员大会,而这一次的会议主题,增加了“创新”二字,凸显了“科技”的分量。更重要的是,这次大会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只要企业有需要,领导干部就会主动为企业站台、代言、发声,把企业家迎为“座上宾”、待如“心上人”、放在“C位”上。
新的一年,胶州市将科学技术创新与公司发展提上重要日程,拿出满满的诚意,邀请全市企业家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创新实现创变,为胶州市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会上,青岛市委常委、胶州市委书记刘建军提到,新技术新模式带来的产业迭代浪潮全面袭来,如果胶州发展方式还是涛声依旧,产业体系还是那张旧船票,就永远登不上高水平发展的巨轮,甚至会被时代浪潮所淹没。
胶州强烈的危机感与紧迫感是因为它深刻意识到,这座城市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不够多、产业链条不够长、新兴起的产业不够强、长期资金市场运用不够活。2020年胶州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16家,整机和成套设备等终端产品企业少,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仅为55%左右,在青岛处于中游水平。
如今胶州已站在了新一轮发展新风口,面对这样一些问题,胶州迫切地需要企业家们献策献力,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强化科学技术赋能,共同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现代化上合新区。
大会最后,刘建军作出承诺,“不管市场如何冷暖变迁、环境如何风云变幻,党委政府将始终尊重企业家、服务企业家、包容企业家,做公司发展最坚定的支持者、最担当的守护神、最贴心的‘店小二’,让创业专注、创新简便、创造无忧。”